(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所轄潮州事業區第33、34林班(枋山溪流域)為屏東分署永續人工林木材生產區域,為與山村居民共享森林惠益並發揮剩餘資材再利用價值,今年度首度試辦開放國有林伐木跡地剩餘資材供獅子鄉內獅村在地居民撿拾,撿拾期間為6月1-23日止,吸引十幾位居民前往尋寶,同時表示這些剩餘資材撿拾回去後除做居家裝置藝術品外也可以當柴燒,肯定屏東分署友善周邊部落的措施,只是時值部落農忙期間,紛紛敲碗再延長辦理,屏東分署聽見部落的需求,預計延長撿拾期間到7月10日,讓更多居民共享資源。
首度試辦開放設籍於獅子鄉內獅村的居民撿拾木材。(圖/屏東分署提供)
以往伐木作業承包廠商只將形質良好及具市場價值之木材運離現場,現場留置形質較差之枝梢材及廢材待其自然分解。在講求循環經濟的現代,為讓林業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剩餘資材能再利用,這些剩餘資材可以是文創良材或是排灣族傳統乾糧芋頭乾烘窯柴燒的材料,發揮其料想不到的價值!為嘉惠周邊居民及發揮剩餘資材的再利用價值,首度試辦開放設籍於獅子鄉內獅村的居民撿拾,同時為降低居民進入作業道風險及提升撿拾意願,屏東分署將木材統一集中至臨時堆置場,並考量平日農忙的居民,例假日亦開放撿拾。開放期間居民只需要攜帶身份證明文件即可到場撿拾,但不可使用機具,撿拾之木材只供自用等非營利用途為限。
首度試辦開放設籍於獅子鄉內獅村的居民撿拾木材。(圖/屏東分署提供)
枋山溪流域內國有林地是屏東分署永續人工林木材生產區域,依循「永續林業、生態臺灣」政策,屏東分署積極執行提升國產材的自給率政策外,在經營過程中,尊重在地社區和原住民的權益,在伐採作業前召開說明會與周邊部落充份溝通與會勘,確保不影響部落遺址,並提供原住民就業機會,同時配合相關作業善加利用伐木生產過程中的剩餘資材,期創造更高附加價值,落實森林資源與原住民共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