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邁入高齡之際,功能衰退是必然發生的現象。長者常發生牙口及食慾不佳的問題,導致營養攝取不夠也不均衡,常見的問題就是骨質疏鬆、便祕、肥胖、憂鬱、失智等等…進而影響身體抵抗力。
李惠玲營養師向長輩說明「三好一巧」飲食觀念。(圖/屏東縣政府衛生局提供)
屏東榮民總醫院龍泉分院營養師李惠玲表示,國民健康署推動「吃的下、吃的夠、吃的對」及「吃的巧」之「三好一巧」飲食觀念,鼓勵高齡者藉由飲食新觀念,改善自己健康狀態、增強活力。
李惠玲營養師說明,首先是「吃的下」:根據調查發現銀髮族中有10%有咀嚼困難問題、吞嚥能力變差,腸胃消化功能漸弱。常常看到咀嚼吞嚥能力不佳的長者,只能吃流質粥品或切碎食,造成進食量減少,整體營養素也攝取不均衡。國際吞嚥組織制定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根據食物的外觀及質地分級,善用烹飪技巧軟化可以幫助吞咬,顧及色香味也同時確保營養素均衡。
「吃的夠」:少量多餐,盡量吃。有時因慢性疾病或特殊情形,會有過度限制飲食的情況。導致營養素也會攝取不均衡狀況。建議諮詢營養師,調整各類食物攝取比例。沒有慢性病的長者則不需太限制,若真的吃不下,也可採取少量多餐方式,達到吃的足夠的目標。
「吃的對」:建議依照我的餐盤的六大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一杯奶約240cc,建議至少1.5杯/天)、每餐水果拳頭大(1天至少攝取2份水果,1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小,並以當季、多樣化為主)、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量攝取應足夠,可以調節血糖及避免便秘)、飯跟蔬菜一樣多(以全穀雜糧類為主,可確保足夠熱量來源及膳食纖維)、豆魚蛋肉一掌心(以黃豆類製品及魚類等優質蛋白質為主,避免肌少症發生)、堅果種子一茶匙(攝取好油比少油重要),讓長者不必頭痛該吃多少,輕鬆落實健康飲食。
「吃得巧」:運用天然辛香料(蔥薑蒜、九層塔)烹調,選擇較軟食材(例如白菜、絲瓜、豆腐…)、運用小量擺盤和家人、親友陪伴用餐,可以提升長者食慾及飲食動機。李惠玲營養師表示,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希望邁入高齡社會之際,可以藉由三好一巧的飲食原則,替我們打造活的老,活的建康的新高齡營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