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益文/金門報導)金門縣政府近年來為恢復及保護海洋漁業資源,致力推動魚苗放流以增裕漁業資源,金廈海域間的漁業資源,為兩岸漁民賴以維生的重要漁場,惟有兩岸共同投入心血來共同管理共同利用,漁業才能永續發展,為達此目標,縣府責成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擔負此項重要工作。
透過協商聯繫,兩岸共同於海域中線辦理魚苗放流始於7年前,但近二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停辦,擔憂長期停辦下去,對海域漁業資源發展健康不利,今年在縣府及議會指導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兩岸以船隻不碰面的方式,各自於金廈海域中線兩側同時進行放流工作,恢復兩岸政府對金廈水域資源復育之交流與重視。
金門縣本次活動放流之魚種及數量為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2萬尾、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及黃錫鯛(平鯛、Rhabdosargus sarba)各1萬尾,三種魚種共4萬尾,此次選定放流的物種均為金廈海域中常見物種,而放流之種苗其體型皆2寸左右,均為健康且經過國內權威單位檢驗無藥物殘留之魚苗,因體型已發展較大,相對的在海洋中有較高的活存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今年配合海洋日復育活動,先前已放流有三棘鱟20萬尾、遠海梭子蟹20萬尾、配合金湖鎮公所及區漁會的黑鯛3萬尾。接續預定於6月9日起至6月30日之間,再於全縣岸際放流黃鰭鯛2萬尾、黃錫鯛2萬尾及黑鯛5萬尾,最後,在7月份再培育午魚及石斑兩種魚苗來放流,期能借由多元豐富的種類,讓漁業資源生生不息。
而廈門海洋局配合海洋日的活動,計畫除了使用船舶在海域中線放流大黃花魚苗300萬尾及黃鰭鯛10萬尾外,另在6月6日於同安灣岸際放流物種計有:黑鯛28萬尾、真鯛28萬尾、黃鰭鯛22萬尾及剧緣青蟹4萬8千尾。(圖/金門縣政府提供)